凡此之证,皆中暍妄行汗、下、温针致变,惟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如少阴病下利,白通汤主之,此太阴寒邪,传少阴之寒证也。
喻昌曰:脉见浮数,若是邪还于表,则尺脉自知,今尺中自涩,乃热邪抟结于阴分,虽寸口得阳脉,究竟阴邪必走下窍,而便脓血也。不能食与上条食难用饱,同一不能腐熟水谷也。
厥阴阳邪消渴者,白虎加人参汤;厥阴阴邪,转属阳明,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则愈。故宜竹叶石膏汤,益虚清热,以降逆气也。
太阴病,谓有腹痛下利证也。大下之后,复发其汗,重亡津液,小盒饭少,以水液内竭故也。
故从小柴胡之和法,使阳邪罢而阴津不伤,一举而两得也。此更言□下满痛,亦有不宜柴胡者,以为戒也程应旄曰:以一渴证辨之,前条之手足温而渴者,热在里,未经数下,自能消水,今本渴而饮水则呕。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结□。此谵语、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。